2013年9月17日星期二

陈迹:“战略机遇”与“底线思维”

图:李克强和谁对表?



中国走上改革之路,国有企业的衰败是一个重要因素。它们好不容易从痛苦的重组改革中走出来,迅即重现其不可一世的霸气,只是,人们为其霸气而扼腕叹息,却没有想到,它们的内在的颓势会如此迅速地显露出来。

"李克强经济学"被严格限制

中共十八大以后,新领导班子上台,在经济工作上显露出一些新意,政府以投资和信贷刺激增长的冲动似见减弱,利率市场化也稍有动作。七月末,中共中央政治局开会,分析研究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得以让人一窥究竟。

关于经济转型,其提法是,"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着力深化改革,加快调整结构和转型升级"。同时,却还有两点与之相应,值得注意。

一曰"底线思维"。官方报导里没有这个提法,但喉舌评论对它毫不含糊,给人的印象是,习近平在会议中把这个概念提到了相当的高度,只是在报导中还有所限制,避免把这个概念与习近平直接联系起来。

一曰"重要战略机遇期",原话是,"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具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条件"。它虽是套话,其中大有文章。

中共调控经济的新意,有人总结为所谓"李克强经济学",其内涵为三点,即不出台刺激措施、去杠杆化、结构性改革。不过,它即使真的存在,也还只有一些迹象,尚未真正成形,而中共政治局会议的上述两点,已经对它形成了严格限制。

中共继续控制GDP增长目标

所谓"底线思维",据说是"要把风险和困难想得充分一点",具体而言,要保证经济运行在一个"合理区间",其下限是"稳增长、保就业",上限是"防通胀"。这其实并无新意,中共多年来的"保八",就是一种"底线思维"。

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中共下调了要求确保的增长指标,而显露出来的新意之一,是试图弱化GDP增长指标的支配地位,即使实际增长低于要求,也不再大惊小怪。然而,这一迹象刚刚露头,就被扼住,而政治局会议的报导高调宣传"底线思维",则意味着,中共还是没有放弃对GDP增长目标的控制,其"底线思维",重在"稳增长"意味着保持传统,而支持新意则体现在,增长指标下调可以有一定空间,这样,就比先前显得更具弹性。

与之相应,"重要战略机遇期"的说法,则有"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意味,它的涵义若充分展开,经济转型改革的空间就可能大为缩小。

战略机遇之类,本是中共常用的说法,尽管有所牵强,人们一般也不予深究。中共在改革开放之际,曾经申明它的一个判断,即发动世界大战的危险并不紧迫,要抓住机遇,以改革谋求发展。其实,外部世界的敌意,与中共自己的封闭、与世隔绝,以及动辄张牙舞爪,大有关系。换句话说,只要中共自己不折腾,很难说这个世界上有谁打算对中国发动战争。对中共而言,最为重大的"战略机遇",是开放市场经济,那是因为它自己严厉限制市场经济数十年,一旦控制之手放松一些,眼前就出现了一片新天地。

不过,中共仍然坚持,市场经济发展必须由政府主导,且一有机会即推动"国进民退",财富分配则偏重于政府和权贵,形成新的"国富民穷"局面。这样,消费势弱,在增长中难以替代投资的主导地位,致使增长动力减弱。现在,增长放缓之势已成,人们对传统模式之不可持续的议论越来越多,越来越大胆,经济转型的呼声日益强烈。

当此之时,中共郑重其事地强调其判断,即战略机遇未变,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未变,可以说,它意在稳定人心,为"稳增长"造势,然而,其潜台词其实很明确──既然基本面不变,则政府主导的增长模式仍有其生命力,经济转型无论呼声多么强烈,修修补补就可以了,并非多么必要,其"不可持续"之论完全是杞人忧天。

政府的"大有作为"显露极限

但是,传统模式之不可持续,转型之必要,恰恰在于基本面正在改变──从最基本的人口状况及劳动力市场状况、能源及其它资源状况、环境生态状况,到改革成本状况,以及经济周期的起伏,都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一个正在形成的广泛共识是,高增长时代正在结束,"外生增长"模式必须向"内生增长"模式转变。关键在于,正在逝去的这个时代的重要特征,其实是政府"大有作为",而新的时代,应该是市场经济能够正常发展,应该是市场力量和企业家阶层真正能够"大有作为"。

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引起全世界关注,而近来放缓的势头有所减缓,"企稳"可以让人松一口气。这时,中共政治局会议回避放缓的现实,声称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总的开局是好的",下半年"仍将保持总体平稳发展态势",也算是无可厚非。不过,已经有经济评论尖锐指出,"复苏迹象难掩中国国企弊病","使人们注意到国有企业可能成为拖累中国经济持续复苏的潜在因素"。

显然,政府的"大有作为"之手,已经显露它的极限。中国走上改革之路,国有企业的衰败是一个重要因素。它们好不容易从痛苦的重组改革中走出来,迅即重现其不可一世的霸气,只是,人们为其霸气而扼腕叹息,却没有想到,它们的内在的颓势会如此迅速地显露出来。

老实说,所谓"重要战略机遇"的是否消失,完全在于中共自己。先前敢于改革开放,打开了机遇之门,如今求稳怕变,"保八"多年,还是不能不面对增长放缓,不得不下调确保的增长指标。这背后的严酷现实,乃是先前创造的"机遇"正在悄悄溜走。关于"机遇"、关于改革开放,其实也应有其"底线思维",只是,目前的中共,对这种真正有意义的"底线思维",还陌生得很呢。



――原载《动向》杂志2013年9月号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