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6日星期二

陈破空:安倍访美,中国媒体假装庆幸什么?

中国新浪网截图


201322124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问美国,远在地球背面的中国政府,成为最大看客,密切盯梢日美首脑的一言一行。

安倍结束访美后,中国媒体(准确而言,都是中共官方媒体)和御用学者纷纷发表言论,讥讽安倍访美失败,“在钓鱼岛问题上未能如愿”,“未能获得美国的明确支持”,日美首脑没有举行联合记者会,表明“美国支持安倍的情并没有京希望的那”,美国“日本了一大盆冷水”,安倍之行“在刻意低调的尴尬中结束”,“乘兴而来,败兴而去”。中共还故意把安倍三天的访美行程讥讽为“一日游”。

为了佐证这些言论,中共还炫耀“中美两个世界最大经济体之的政治与经济关系”,吹嘘,美中关系足以压倒美日关系。就像一个暴发户动辄当街一站,大拍胸脯:“老子有,你们能怎么的?”

反观日本媒体,对安倍访美,大多一片赞扬和肯定。他们普遍认为,安倍之行,“修复了日美关系”,“
巩固了日美同盟”,并加快了日本加入跨太平洋略伙伴关系定(TPP)的步伐。民调显示,安倍访美归国后,日本民众对他的支持率又上涨了5个百分点,达到69.6%,创下近年日本政治人物支持率新高。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也有媒体作出更为审慎的分析,比如《朝日新闻》,就发表社论说:“日美首脑对中国有温差;美国不愿卷入中日争的声音不小。”,社呼吁安倍“不要以冷战态度来敌视中国,应该更具略眼光。”考虑到《朝日新闻》属于亲中媒体,这样的言论不足为奇。这也从一个侧面,反射中日对照,日本有亲中媒体,中国有亲日媒体吗?日本有呼吁政府冷静的声音,中国有吗?中日两国文明程度的落差,由此可见一斑。

中共所谓“中美两国日本国主复活的担心”,纯属扯淡!因为,二战结束已近70年,日本作为一个成熟民主国家的历史,也已近70年,早已是世界和平力量、亚洲文明样板;而中国,依然深陷专制泥潭和冷战形态。若论军国主义,如要亚洲国家表态,多数会指称,今日军国主义,不在日本,而在中国;绝非东京,而是北京。如要谈美国担心,只会担心中共,绝不担心日本。

就连一贯亲中的前新加坡领导人李光耀,近日都指出:“中国正在恃强欺负邻国。”“中国告们,国家无大小一律平等但当我做的事惹其不高兴就会13亿人民不高兴了。”李光耀质疑:“工业化的强大的中国,会不会像美国自1945年以来那样善意呢?”(指二战后,获世界霸主地位的美国,善待世界,不仅从不恃强凌弱,而且总是扶助弱小、抗击独裁、张扬平等与民主价值,维护世界和平。)前些年,李光耀疾呼美国:“重返亚洲,制衡中国。”

回头再说美日中关系。就在中日两国媒体对安倍访美的不同解读下,美国的立场到底如何?美日首脑会谈时,奥巴马说:“我想我可以满怀信心地宣告,两国盟中的信任和纽带又回来了。”这句话指的是,美日关系曾因日本民主党政府要求驻日美军搬迁基地而闹得不欢,如今重获修补。

中国媒体避而不提的,还有,奥巴马延长了与安倍的首脑会谈,达1小时45分钟,并临时增加午餐会,副总统拜登也被临时邀请加入。这次会谈的内容,大部分没有公开。一项重要的成果是,奥巴马与安倍将积极配合,推日本参与太地区民主国家之建立自由定(TPP)的判,此举,将在经济战略上,对中共构成牵制和围堵。

安倍访美,中共期待或者担心美国表态什么呢?莫非是在钓鱼岛争端上,美国宣示与日本联手,对抗中共,并不惜一战?华盛顿即便这么想,也不会这么说。美国并不打算用言语来刺激中共。中国媒体故意忽视奥巴马如下含蓄表态:“日本是美国最密的盟友之一,美日盟是地区安全的核心基,也是美国太平洋地区多政策的核心基。”

事实上,自奥巴马一上任,就大幅调整了美国国策,从全面出击转为全面收缩,遇事主要以和平手段解决;从单边主义回归多边主义,针对国际突发事态,多借助联合国、北约、盟国等机制共同应付;从战争状态转向非战争状态,相继从伊拉克和阿富汗撤军。用中国术语来说,这一时期,是美国休养生息、韬光养晦、养精蓄锐的时期。而且,不要忘了,奥巴马一上任,就意外荣获诺贝尔和平奖,在此光环下,奥巴马必定尽力约束美国,克制,隐忍,不轻动干戈,而力保和平。

安倍访美,中共舆论为美国没有为中日钓鱼岛争端明确表态而假装庆幸、假装欢呼雀跃,固然是自我打气,做样子给国内老百姓看,但也证明,中共对美国的奢望之重,挟洋自重,远超外界预期。人们不会因此被转移视线:眼下,针对中共的网络攻击和网络窃密,美国正对中共着恼,网络入侵、网络战争、网战等词汇,充溢美国媒体;针对中共的制裁与报复,也是当下美国朝野热烈讨论的话题。

美中关系由此陷入新一轮严重危机。当此之际,中共媒体和御用学者,竟忙于挖掘美日关系的“缝隙”,以至于搜肠刮肚、夸大其辞;何不正视美中关系的岌岌可危?毕竟,本质上,美日关系,是同盟关系,如有所分歧,实属寻常而次要;美中关系,是敌对关系,即便有利益上的互需,两国战略对抗,才是主轴。

(原载自由亚洲电台 2013226日)
作者供稿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