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4日星期五

胡少江:政治上向党的绝对权力回归---胡锦涛的政治遗产(3)


2012-09-14
在过去十年的发展中,除了沿袭前任的政策和承受那些政策所带来的成果和遗患之外,在制定政策和推动社会变化方面,胡锦涛和他的执政团队究竟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什么“增量”呢?

从政治上看,胡锦涛的“政策增量”主要表现在高度强化了共产党对社会的全面控制。经过胡任期的十年努力,共产党的各级组织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与十年前相比不仅力度更大,而且干预社会的方式更加直接。不仅仅在传统的由党的组织直接控制的领域,例如广播、电视、报纸、出版、新闻等,党的控制更加强化,而且在包括经济活动等那些过去党控制得不那没直接的领域,党得组织也常常直接得出面干涉。

党指挥一切一直是共产党的一条政治准则,同时也是中国式的一党专政的执政方式。长期以来,这个执政方式在保证了共产党的政治特权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尤其是党的领导人蛮横霸道和各级党、政机构执政效率低下的痼疾。正因为如此,在后毛泽东时期,“改进党的领导、实行党政分开”一直是中国执政党力图进行的一项改革。

在邓小平时代,由于“开明总书记”胡耀邦的开放理念,尤其是由于具有社会民主思想的继任总书记赵紫阳的改革魄力,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曾经一度展现了一些灵活性。在不挑战“政治老人”们的绝对权力的同时,试图对毛式的党指挥一切的绝对权力模式进行改变。尤其是在八十年代中期,包括减少党对日常生活干预的政治改革提上日程。在这个大背景下,各级政府、人大、群众团体、尤其是社会经济组织多多少少有了一些独立发挥作用的空间。

这些尝试曾经为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和社会思潮的活跃开放提供了较为宽松的政治氛围。但是随著党内改革派和保守派矛盾的日益公开化,也随著一党专制和开放的社会空间不相容的本质矛盾,这场改革并没有走多远。在天安门血腥镇压和党内保守派的全面控制权力之后,中国的政治改革嘎然而止。但是,由于邓小平推动经济市场化和参与全球化的经济方向没有改变,党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并没有完全退回到毛的模式,党对立法、司法、群众组织、文化事业等的控制在形式上仍然羞羞答答地保留者比较间接的方式。

胡锦涛上台伊始,面对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采取了向毛式的“党领导一切”的绝对权威治理模式回归。胡锦涛曾经公开推崇北朝鲜金氏政权的政治统治模式,要求中国各级党的组织和领导干部以北朝鲜为榜样,通过加强政治控制的手段来维持“社会稳定”。胡任期强化党的作用的重要的特点是空前地强化党对专政机关和宣传系统的控制。

在胡锦涛的任期内,作为专政工具的核心指挥系统的党纪律检查和政法委两大系统的权力得到了空前的加强,不仅成了党统治各级社会的中枢系统,甚至也成为了党内尾大不掉的“领导一切”的威权机构。胡锦涛任内,中国当局对社会动荡采取了更为严酷的政策;尤其是对持不同政见者进行更为赤裸裸的镇压。

党对宣传系统的控制也是空前的严厉。不仅有新闻检查制度,而且在胡锦涛时代还发明了由中宣部主持的每日新闻和宣传指导例会。这个会议的职能远远超过了政策和宣传方向的指导,而是直接具体地就新闻内容甚至新闻标题进行控制。任何媒体如果发表了违犯中宣部指令的新闻报道和其他内容,都将收到严厉的制裁。

从政治光谱上看,毛泽东的统治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之后最为极端的时代,邓的前期或者胡、赵时代是一个相对宽松的时代,邓的后期或者江泽民时代是一个举棋不定的时代,胡锦涛时代是一个步伐坚定地由宽松走向严酷的时代,是一个公开抗拒现代政治,力图向完全的集权回归的时代。这是胡锦涛在政治路线上对中国变化所添加的增量。

(自由亚洲电台粤语部评论 http://www.rfa.org/cantonese/commentarie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