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8日星期六

兩岸關係與社會運動:台灣大選議題變動(林寄南)

台灣本土意識正在以"自由民主"和家園永續的想像在年輕一代中滋長。準備在大選中決戰的"雙英",如能藉此互競社會想像的積極願景,將是台灣長遠發展的大幸。


台灣民主化二十餘年,幾乎無年無選,甚至一年數選。今年年底本來有立委改選,明年3月才是總統大選,但中央選舉委員會接受各界意見,日前以節約經費的理由,宣布立委和總統選舉合併,同時在明年1月份舉行。經過二次政黨輪替的台灣,又開始緊張迎接選戰。


兩大黨的起伏與內部整合

其實,兩大黨競爭下一屆總統,幾乎從2008年馬英九當選那一刻就開始了,只不過三年來情勢並沒有按各方當初的預料發展,導致今天仍呈現撲朔迷離的情勢。

二次政黨輪替之初的國民黨,"奪回政權"的得意之色溢於言表,集中火力查辦陳水扁貪腐案的同時,將呂秀蓮、游錫堃等一干民進黨高官列入疑犯;民進黨猛烈回擊,政壇數千人遭到起訴,混戰一片。直到今年5月3日,立法院才終於三讀立法"首長特別費"除罪化,為高層人士解套(陳水扁涉案的"總統機要費"和地方縣鄉里長的工作費用卻未包括在內)。

那時國民黨內部仍是利益紛爭,馬英九既缺經驗,又不知該信任哪個幕僚,頻頻出情況,到2009年的"八八風災",支持率從當選時的七成掉到三成。可是,在反對黨持續抗議下簽署的ECFA,得到絡繹不絕的大陸商務團來訪的加持,明顯改變了台海社會期待。雖然連續兩年地方選舉不盡如意,如今小馬哥面對抗議、陳情、媒體等等突發情況,已經比以前要沉穩得多,反應也更及時,已經正式開始競選連任。

由於陳水扁弊案,民進黨上次大選失利後就出現跌入谷底的態勢。以往的"天王"和派系領袖紛紛偃旗息鼓,結果,有類似馬英九"好學生"形象的蔡英文當選主席,以溫和低調親民的形象,居然帶領民進黨通過地方選舉"鹹魚翻身"。三年來,蔡英文也建立鞏固了自己的班底。這次,與國民黨只有馬英九一位候選人不同,民進黨先後有四五位領袖表達參選意願。蔡英文在幾次辯論會後順利獲得提名,不是因為多麼明確突出的政綱,而是她的人馬在黨內佔了上風。本來也要參選的呂秀蓮曾提出,候選人應當經過全台各地22場公開辯論後,由黨員投票決定。這是一個可以有效突出立場和政見、促進公開辯論和政黨成熟的方案,但卻被否決。五家(包括民進黨中央)民調數據成為以微弱差距淘汰蘇貞昌的依據。當時剛好有施明德要求蔡英文公開性取向,引起社會普遍反感,讓人懷疑,台灣選舉政治中常見的同情票是否也侵入了黨內競爭。


"九二共識"与"澳門模式"

兩岸日益密切的經濟關係和多元接觸,也改變了台灣選舉裡"中國議題"的表現方式。以往十來年,政治家的主要動作都是比賽誰更"愛台灣"——宋楚瑜親吻土地的景象,真的是台灣的"驚天一跪"。如今的壓力閥換了方向。過去三個多月民進黨內激烈初選,國民黨則好整以暇,從去年年底開始就盯住蔡英文,要她接受"九二共識"和"一個中國"。馬英九更在5月初高調施壓說,不承認"九二共識","兩岸關係就會停頓";就在同一天,大陸前海協會副會長唐樹備,也強調他訪台時特別和民進黨人士提及必須要承認"九二共識"。

在政治對手和媒體一波接一波的壓力下,蔡英文和大多數泛綠人士一樣,根本否認有"九二共識"這麼個東西。確實,如果只有台灣方面承認世界上同時存在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而北京只承認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哪裡可能有台灣能接受的"一個中國"原則下兩岸之間的"九二共識"?但兩岸交流已經十分頻繁,蔡英文也不能迴避,結果,她提出了一個誰也不知所云的口號:"和而不同,和而求同"。兩岸當然可以和而不同,可是已經"和"了,還要求甚麽"同"、又要怎樣求"同"呢?目前還沒有看到她有說服力的解釋。

倒是民進黨裡曾任陸委會主委的吳釗燮,在美國接住這個球,用一個"澳門模式"打了回來,就是說,兩岸具體事務,可以由政府授權,由專任官員直接協商解決,將來甚至不再需要海協、海基兩會經手。有趣的是,不但現任陸委會主委賴幸媛馬上出來反駁說兩岸關係會大退步,民進黨也立刻撇清,表示這只是個人意見。看來今次大選,這將成為國民黨手中的主動牌,北京也會多方配合,只是如果動作太大,引起選民反彈,也可能反倒幫了民進黨。


社會運動再次復甦

變化了的還有台灣島內的政治生態。自從二次政黨輪替,撕裂族群的省籍問題已經變得有些政治不正確,現在多半是轉型正義、政治受難者及其家屬、政府賠償等等,這些比較更一般也更包容的表述。

與正義論述同時上升的,不但是過去戒嚴時期的歷史,也有今天正在復甦重振的多種多樣的社會運動和訴求。最近幾個月環保運動通過網絡串聯,吸引大批青年學生,用激情創意表達訴求,反對國光石化設廠,終於成功實現撤案。抗議過程中,蔡英文、蘇貞昌、馬英九都與抗議者有即時積極的互動。而且,社運團體特別提出,環境惡化是藍綠共同造成,並反對政治人物帶著競選標誌參加社運遊行。台北4月30日反核和五一反貧窮的連續活動,分別有數千人參加,台灣本土意識正在以"自由民主"和家園永續的想像在年輕一代中滋長。準備在大選中決戰的"雙英",如果能藉此互競社會想像的積極願景,將是台灣長遠發展的大幸。

——原载《动向》杂志2011年5月号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