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9日星期二

林保華:中國與民進黨接觸的意義

在五都選戰戰雲密佈的時候。蘋果日報刊出“中國智庫頻訪綠營”的消息,實在有些意外,因為似乎與目前的政治情勢不和諧也。

報導說:“綠營近來與中國涉台智庫互動頻繁,在北京當局和民進黨中央都有意願下,上海市台灣辦公室官員及上海台灣研究所、北京全國台灣研究會、北京中國社科院等多位學者近來密集拜會綠營前政務官、智庫人士、執政縣市首長及黨內重要幕僚,就五都選舉、2012總統大選及民進黨兩岸政策思維深度對話。”

但是細細想來,也不太意外。那就是中國方面對國民黨的選情並不放心,因此做兩手準備,一方面繼續支持親共的馬英九政府,一方面也做最壞打算,未雨綢繆。二戰後國共和談期間,毛澤東曾經說過,要做最壞準備,才能立於不敗之地。就工作方法而論,這種長遠的眼光是正確的,避免臨時手忙腳亂,不知所措。從中也可以看出,現在中國對台灣的了解,已經不是如同當年,只聽取藍營方面的片面之詞。

今年9月下旬,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副會長辛旗出席在香港舉行的全球華僑華人促進中國和平統一大會及接受媒體採訪時,就難掩焦慮之情。辛旗是擁有少將軍銜的現役軍人與涉台學者,據說在“上校”級別時曾經在台灣政治大學進修過而成為台灣專家。他不是純種中國人,而是滿族,但他是中共軍方的鷹派,曾經揚言要炸爛南台灣,因為南台灣是綠營的大本營。但是他也看不起馬英九,嘲笑他“馬失前蹄”、“官司纏身”。就是這樣一個人,在接受訪問時表示,台灣五都選舉是2012年大選的前哨戰,如果國民黨失去四都或五都,那2012年肯定就完了。因為這次台灣五都選舉,投票人口達1390萬,佔全台灣的66%GDP60%。五都選舉結果肯定會對未來大選有影響。
他還提出所謂“新思維”,其中包括台灣只能擁有治權而不能有主權;兩岸經濟的密切合作,不必然導致統一。統一是政治行為,社會的發展走向必須由政治家引導,而不是隨波逐流隨民意導向。

後面所說的“政治行為”,顯然是呼籲馬英九,作為一個“政治家”,就必須有統一的政治行動,而不是跟隨“民意”隨波逐流。看來,這是針對半年前馬英九的大阿哥王曉波接受中國媒體訪問時為馬英九辯護,聲稱目前台灣的政治環境迫使馬英九不得不要掩蓋“統一”的政治面目以討好選民。正是這種焦慮,使中共的智囊要來台灣向民進黨“探底”。

以民進黨現時的務實態度,自然不會拒絕與中國的交流;以民進黨現時的穩重態度,自然也不會對這個交流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因為從辛旗的言論,也知道中國還不會在主權問題上做出讓步,尤其是在馬英九做出許多退讓,面對來訪的中國與中共官員還要“偃旗息鼓”之故。

然而,也正因為綠營恢復元氣並且對國民黨的統治帶來威脅後,引來了中國的主動接觸,說明“實力”的重要性。也因為中國的“務實”(或曰“功利”),所以只有綠營在選舉中取得更大勝利,才能迫使中國放棄咄咄逼人的態度而做出適當讓步。由於中國目前的內外交困、四面楚歌,這種讓步不是沒有可能;當然我們也不能寄予太大期望。但是也只有在這種交流下,經過犬牙交錯的討價還價,明白雙方的底線(絕對不能像馬英九那樣一開始就愚蠢的自曝底線以討好中方),而取得適當妥協。

中國智囊來與民進黨接觸,也顯示國民黨壟斷與中國接觸的專利時期已經結束。陸委會前副主委邱太三所說,相關對話對民進黨最大意義,應是北京當局逐漸認知兩岸交流不可能沒有民進黨角色。

然其意義何止對民進黨?而是對整個台灣。台灣的中間選民不要以為只有國民黨才可以代表台灣與中國接觸與交流,務實的民進黨,堅持主權原則的民進黨,才能更好的代表台灣與中國接觸與交流,爭取台灣的最大利益。

(穿越30多年時空的重要評論,以及人生的酸甜苦辣,請看
新舊評論還在繼續增加與上網中)

《極光》電子報  2010.10.18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