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1日星期二

傅国涌:“万木草堂”对外开放了

少年时读历史,就知道戊戌变法之前,康有为在广州“万木草堂”(见图)授徒讲学、著书立说,做变法维新的准备。今年3月我去广州,曾去寻访“万木草堂”旧址,好不 容易找到了,却是大门紧闭,不得入内,只好怅然而归。“万木草堂”曾三次搬迁,现在保存下来的只有长兴里3号,这是最早的一处,门前尚有一块“邱氏书室” 的旧门额。1891年,康有为就是在这里迈出了他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一步,梁启超就是他当时的得意弟子。这个原本不起眼的地方,由此进入历史的视野。近日从 广州传来一个消息,“万木草堂”已在第三个中国文化遗产日对外开放了。

我为什么关心“万木草堂”?因为现实是历史的延伸,每个人都不可能生活在历史之外,我们今天生活的世界与康有为、梁启超呼吸相关,他们当年的作为、他们的 思想都融入了历史之中,化作历史的土壤。正是那些参与创造历史的个体生命,共同构成了一个民族的生命,他们不是教科书中的干巴巴的一个名字,他们与那些幸 存的历史遗迹血肉相依,在相同的空间,不同的时间,寻觅他们留下的蛛丝马迹,后人可以闻到历史的气味,真切地感受到自己与历史离得如此之近。

我曾想,近代以来广州曾多次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改变了整个中国的走向,无论好的还是不好的。作为标志性的旧址,至少包括:万木草堂、黄花冈、黄埔军校和广 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我们今年仍生活在农讲所创造的时代。万木草堂也足以代表一个时代,它曾激起维新运动的浪花,推动了有声有声的戊戌变法,虽然功败垂成, “六君子”人头落地。毫无疑问,康有为就是那个时候站在时代前面的人物,“万木草堂”则是他创造历史的支点,是他推动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平台。

拉开时间的距离,我们愈加能体会到“万木草堂”存在的意义。在危机四伏的晚清中国,在千年未有的大变局面前,康有为敏锐地察觉到必须以新思维、新方法、新 路子来回应时代的挑战,不变就是死路一条。从1888年他第一次上书光绪帝不成,到1898年终于等来“定国是诏”,这十年当中,他的许多时间、精力都耗 在“万木草堂”,他的《孔子改制考》是在这里完成的,万木草堂弟子中有许多成了维新派的骨干,著名的梁启超之外,徐勤、麦孟华、汤觉顿等人都是这里起步 的。据弟子的回忆,他当年在“万木草堂”,不仅讲中国学术的源流,指导学生读中国古籍,而且引导学生读西方译本,声光化电等全新的科学读物,打开了他们的 眼界,把一个陌生的新世界呈现在他们的面前。他要做的就是改变中国的封闭状态,从思想、文化到制度,开始新的探索。“万木草堂”成为维新运动不可忽视的起 点之一,就是源于思想上的求新、求变,以民间的力量推进新思潮,不仅是解放思想,而且要在制度层面有所创新,突破僵化的旧制度框架,向先进文明国家看齐, 在制度上与它们接轨。尽管康有为身上有很多缺点、毛病,尤其是晚年,但在戊戌变法之前,他作为新思潮的一个重要代言人是没有问题的,他以布衣之身上书光绪 帝,提出变法主张,一而再、再而三地去推动、去努力,这也是常人做不到的。他的思想创见和行动热情因此而感动过一个老大民族。

想想当年,在听得见海潮音的广州,在万木草堂,雄心勃勃、有大抱负的康有为,带着才华横溢的梁启超,和其他年轻而有朝气的弟子,日夜探讨新思想,发出变法 的呼喊,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历史图画。昔日读梁鼎芬赠康有为的诗句:“万木森森一草堂”,我想像“万木草堂”是在一片树林之中,环境清雅,蓝布师生,胸怀 天下,激扬文字,在门前屋后徘徊,不见一棵树的影子,更不要说上百年的森森古木,心中未免有点失望。 其实,培养了梁启超这些森森之木的“万木草堂”,周围哪怕没有一棵树,也完全无愧于“万木草堂”之名。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